【四個生命徵象】
3/12當醫生通知我,過兩天要準備轉病房時,我嚇了一跳,心想他不是全身還插滿管子,怎麼就要轉走了?⋯⋯
原來我們都曾去過加護病房,也都看過病人床邊那台監控儀器,卻很少有人能正確說出上面跳動的數字,分別代表了那四個生命徵象?
所以,雖然我先生全身還插滿了管子,但因四個生命徵象已經在穩定的範圍值內。
就要接著準備做下一個療程治療-移除呼吸器。
其實有近一個星期的時間,我先生的脈搏都在46-52間來回,護理師一直密切觀察中。
但還好病情没有惡化,最後醫生的結論是馬拉松選手的心跳也是很慢(當然我先生不是馬拉松選手)!
附記:四個生命徵象正常範圍值
【呼吸照護病房】
3/14轉至內科呼吸照護中心,什麼是呼吸照護中心呢?
目的就是協助病人成功移除呼吸器,自主呼吸。
在這裡也是由醫生和護理師24小時全程照顧,病人家屬也是在規定的探視時間內才能探視。
大醫院加護病房為了充分運用,一般有住院28天限制。
外科系病人只要併發症相對改善、肺部功能及營養狀態許可。
通常會將病人轉至呼吸照護中心或附屬合作醫院,接受慢性呼吸訓練,讓病人慢慢脫離呼吸器,一般可於一周左右摘除 。
內科系病人因需控制感染才能摘除,相較外科系病人,脫離時間比較慢,但不會超過一個月。
凡使用呼吸器連續超過21天者,可以申請第二張重大傷病卡。
但非每人都能很快地脫離呼吸器。
通常研判病人可能使用呼吸器一到三個月以上者, 且病情已脫離危急狀況並需長期醫療照顧者,就會轉往呼吸照護病房。
另外因氣管內管插管時間過久,容易造成口腔潰瘍或出血、氣管潰瘍、氣管狹窄或聲帶受損等併發症.醫生多會建議將插管改成氣切。
至於何謂「氣切」?即「氣管切開術」或「氣管造口術」(圖二)的簡稱。
就是在氣管切開一個約二公分的開口,然後放入一個約6-7公分長的通氣管,建立氣管與外界的通道。
氣切的目的是為了取代氣管內插管,好讓病人藉由這個較短的通道呼吸與抽痰,更可以降低長期插管對口腔及喉嚨造成的損傷。
本段及上圖摘自
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-【胸腔內科】長期呼吸器使用的病人到底要不要接受氣管造口術?
其實從發病到目前為止,我根本没跟我先生真正說過一句話,當然也是因為他插管而無法說話。
但我指的是,我不確定,他腦部究竟受傷到什麼程度?他究竟認不認得我們?
雖然有試著讓他用手指回答問題,不過在每天短短的探視時間裡,他總是閉著眼睛(究竟是嗜睡還是不想見我們,不得而知)。
除了幫他做做被動關節運動外,大多是我自言自語...而有關他的訊息大都是護理師告訴我的:
「說他突然想下床,要去上班」
「插管時很痛,會拳打腳踢,要我買約束手套」
「他可以用手指數跟著比1.2.3.4.5」
「晚上眼睛睜很大,白天一直睡」。
在這一關,還好我先生也順利挺過,移除呼吸器,恢復自主呼吸。
照片中也可以清楚看到右腦前額缺了一大塊!
是第二次緊急開顱減壓手術,為了幫助大腦減壓而取下頭骨右前區塊。
接著要準備做下一個療程治療【漫長的長照起點-最艱辛的普通病房】
未完待續⋯⋯